死者是名四十多岁的女性,倒在玉米地的深处。她穿着普通的农家布衣,背上有一道狰狞的伤痕。地上凌乱的血迹和折断的玉米秆显示,她曾试图爬行逃命。
沈默戴上手套,仔细检查伤口。片刻后,他皱着眉站起身:“不是李威干的。”
“为什么这么肯定?”小孟问道。
“这个凶手太业余了。”沈默指着地上的痕迹,“首先,从刀伤的角度来看,凶手是个右撇子,而李威是左撇子。其次,你看这些脚印,凶手甚至没想过要掩盖。”
他蹲下身,用手比划着:“这是一双43码的胶底鞋,从脚印的深浅可以判断,凶手体重在160到170斤之间。而且…”他指着一串特别的脚印,“凶手右腿有问题,走路时会稍微拖着右脚。”
韩西元听完,立即吩咐手下去调查死者的社会关系。不到半小时,他们就锁定了一个可疑目标——死者的邻居钱大勇。
“据说这两家一直因为地界的事情有矛盾。”村支书擦着汗说,“前天还吵过一架。”
警察找上门时,钱大勇明显慌了神。他转身就想躲进屋里,但动作明显不够利索。院子里的晾衣绳上,一双还在滴水的胶皮鞋格外刺眼。
血液反应检测呈阳性。
案件就此告破,但这并不是他们要找的人。李威的下落依然是个谜。
夜色渐浓,警局的灯光再次亮起。案情分析会上,韩西元站在投影仪前,重新梳理着所有线索。
“重点盯住城乡结合部的工地和农家院。”他指着地图说,“李威这种人,一定会选择人员复杂的地方藏身。另外,加强对赌场的监控,他迟早会露面的。”
办公室里,小孟还在翻看着案卷。突然,他的目光被一份文件吸引:“师父,你看这个!”
韩西元接过文件,眼睛一亮。也许,这就是破案的关键。
案件虽破,但韩西元却笑不出来。窗外的雨丝绵密,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办公室里弥漫着咖啡的苦涩气息,桌上堆满了各种案件资料。韩西元目光再次落在那几份验尸报告上。六起命案,每一起都干净利落,几乎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。
“头儿,法医那边的检验结果出来了。”小孟推门而入,手里拿着一份文件,“死者体内都检测到了同样的麻醉剂成分,但含量不一样。”
韩西元接过文件,仔细翻看着。这样一场因为邻里矛盾引发的惨案,本不该发生。最让他揪心的,是李威依旧在逃。那个狡猾的杀人犯,就像一颗埋在暗处的定时炸弹,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。
沈默站在窗边,雨水在玻璃上蜿蜒出扭曲的纹路。他微微蹙眉,思绪回到几个小时前的现场。那些细节,那些被忽略的蛛丝马迹,似乎都在指向某个方向。
“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?”他喃喃自语。
办公室里的气氛凝重,只有雨声在窗外不停敲打。小孟坐在一旁翻阅着案卷,突然抬起头。
“沈默,你说得对。这些案子看似毫无关联,但死者的身份……”他的声音突然顿住。
“什么意思?”韩西元放下手中的咖啡杯。
小孟快速翻动着文件,“从事皮肉生意的郑冰、律师钱亮强、舞蹈老师钱婷、物业经理方猛、黎亮老师、混混黄辉。这六个人,除了职业完全不同,似乎真的找不到任何共同点。”
沈默的目光闪动,“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呢?不是找他们的共同点,而是找他们和凶手的联系。”
雨声渐大,办公室里的灯光在雨帘中显得格外昏暗。韩西元站起身,走到贴满照片的白板前。六张死者照片,六个不同的人生,却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。
“李威为什么要杀这些人?”他轻声问道,“他和这些人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?”
就在这时,刑侦科的张警官匆匆走了进来。“有发现!我们在最新一起案件现场发现的足印,和之前几起案件的特征完全吻合。”
沈默目光一凝,“具体说说。”
“足印显示,凶手身高在175到180之间,体重约65公斤。从足印的压力分布来看,他可能有职业习惯,经常需要快速移动或者躲避。”
“这就对上了。”沈默轻声道,“李威以前是个健身教练。”
小孟惊讶地看着他,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
“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。虽然他做得很干净,但是在移动时的姿势和步伐,明显受过专业训练。这也是为什么他每次作案都要提前准备鞋套和手套,他太清楚这些细节的重要性了。”
韩西元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打,“所以他选择这些目标是有原因的。继续查,一定要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。”
很快,新的线索浮出水面。片警带来消息,北郊区的一个早餐摊主称见过形迹可疑的人,戴黑色帽子,和通缉令上的李威很像。
到了现场,是两个相邻的早餐摊,一个卖油条,一个卖煎
第十四章 李威的动机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